你的位置:飞艇168人工计划 > 新闻动态 > >1986年,邓颖超和“养子”李鹏、夫人朱琳在中南海,一张罕见合影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1986年,邓颖超和“养子”李鹏、夫人朱琳在中南海,一张罕见合影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58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1986年春天,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绽放时,有人拍下了这张特别的照片。画面里,李鹏和朱琳一左一右站在邓颖超两边,亲昵地挽着她的手臂,留下了这张难得的三人合照。

李鹏从小就在邓颖超的关怀下成长。他在自传里提到:"周总理和邓妈妈对我们这些革命烈士子女都很照顾。有人说我是他们的养子,这不对。他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很多战友的后代,我们都亲切地叫他们周伯伯、邓妈妈。"

邓颖超和李鹏在西花厅的合影,展现了他们之间亲近的关系。邓颖超对西花厅怀有特殊情感,就在拍照前后,她口述了《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》这篇文章,由秘书赵炜和警卫高振普负责记录。

邓颖超曾对赵炜和高振普说:"等我百年之后,如果你们觉得合适,就把这篇怀念周恩来的文章公开,当作我的遗作。要是觉得不妥,就直接烧掉。"后来,在邓颖超去世五年之际,新华社正式刊登了这篇文章。

文章开篇便以真挚的情感追忆周恩来总理:
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西花厅的海棠再次绽放。可惜赏花人已离去十二载,永远离开了我们。记得吗?建国之初,你第一次见到这个开满海棠的院子就深深喜欢上了,不仅爱上了这里的花,更爱上了这个地方。你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六年,而我已经住了三十八个年头。

周总理格外钟爱海棠花。2016年电视剧《海棠依旧》开篇就有这样一幕:他告诉邓颖超,"海棠花让人看着就暖心,既端庄大气又明艳动人。它们紧密相依,所以开得特别繁茂。"

周总理当年选中西花厅作为工作和生活场所,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院里种着海棠花,还有座叫"不染亭"的亭子。这可不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。西花厅的具体位置在中南海西北侧,紫光阁西边。从天安门往西走,过了新华门继续往前到六部口,然后往北沿着中南海的红墙走,快到府右街北口时,能看到挂着国徽的西北门,左转进去就是西花厅了。

西花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朝末年,当时溥仪的生父载沣修建了这座摄政王府的附属花园。整个王府占地广阔,由东、中、西三个主要区域组成,其中最西侧的花园被称为西花园。园内最显眼的建筑就是这座后来以周恩来总理居住而闻名的西花厅——原本只是王府的一部分,因为周总理的入住才让这个名称广为流传。

西花厅地处偏远,设施条件不如丰泽园等地。整个建筑由三个相连的院落构成。前院设有接待室、收发处、停车区以及带凉亭的走廊;中院是主要生活区,包含会客室、总理办公室和起居室;后院最为狭小,主要用作简易厨房、供暖房和小型储藏室。周总理及其团队入住后,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功能划分。

周总理搬进西花厅时,这栋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。工作人员想全面翻修,但被他制止了。根据记载,他只同意简单修补屋顶的破洞。结果1958年夏天,他的办公室漏雨厉害,到了冬天又冷又潮。

周恩来总理习惯深夜处理公务,当时北京冬天气温很低。建国初期事务繁杂,他每天要处理大量工作。邓颖超和身边同事都很担忧他的身体,多次建议他改善办公环境,但都被他回绝了。临近建国十周年时,许多同志联合起草了一份报告,建议为国务院建造新的办公楼。

周总理看完报告立刻表示反对,他告诉递交文件的工作人员:"新中国刚成立,到处都需要资金,我的住处能住就行。"他还明确表态:"只要我还担任总理,就决不允许修建新的政府办公楼!"

1959年年底,看到西花厅年久失修,工作人员实在忍不住了。趁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出差视察的空档,他们自作主张进行了翻修。没想到总理回来看到后大发雷霆,甚至在国务院会议上反复作自我批评。事后他并没有严厉责备工作人员,而是语重心长地说:"作为总理,我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。做好表率能带动大家,做了坏榜样也会带坏风气。所以我必须以身作则。"

根据周总理的指示,工作人员搬走了新布置的地毯、沙发、窗帘和吊灯等物品。1974年6月1日,由于膀胱癌病情加重,周总理住进了305医院,告别了他生活了26年的西花厅。临上车前,他站在车旁,久久地望着西花厅的住所。

周总理最后一次走出西花厅时,完全没料到这竟是永别。1976年1月8日早上9点57分,78岁的周总理在北京与世长辞。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秘书都建议邓颖超换个住处,毕竟这里处处都是周总理的回忆,但她坚持留下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住在这里。

1992年7月11日清晨,邓颖超在北京逝世,终年88岁。此后,西花厅作为周恩来与邓颖超生前居住的地方被保留下来。



上一篇:俄军加紧使用重型武器!泽连斯基再次请求西方解除武器限制
下一篇:上汽更扁平了:国际、自主板块合并办公,研发总院逐步整合